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服务 >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青铜器的产生与发展

2018-01-12 10:20:00

中国何时出现青铜器,换言之,青铜器是怎样产生的?关于这个问题,在本世纪以前,由于文献记载的不同而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铜器制作始于黄帝、蚩尤。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黄帝曾命令铸十二钟。《史记封禅书》也谈到:“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管子五行篇》在提及黄帝作古钟时又说:“蚩尤受庐山之金”,做了五种兵器。黄帝、蚩尤是原始社会末期的传说人物,这种说法显然主张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出现铜器。

 另一种说法认为铜器兴起于夏代。鲁宣公三年,楚王北进中原、觊觎王室,问周鼎大小轻重,周大夫王孙满回答:“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左传》)《墨子》一书也指出夏代第一位君主启派人在昆吾陶铸九鼎。

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是敬崇祖先,尤其崇拜开创万世功业的始祖,所以动辄将种种发明的桂冠往黄帝头上套去。而且黄帝、蚩尤义是传说人物,那时是否有青铜器,不少学者怀疑,疑古学派更斥之为子虚乌有。至于夏代有铜器,古来学者大多相信。但由于没有坚实的物证,两千年来认识只能停留在有限的文献记载上。

现代考古发现终于揭开了历史上迷惘的一章,将它的真面目清楚地摆在我们面前。

1975年在甘肃永登蒋家坪马厂类型遗址发现青铜刀一件,公元前2300年至前200年间器物。

1977年在东乡县林家马家窑类型遗址发现青铜刀一件,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

1975年甘肃齐家坪齐家文化墓地出土青铜镜一面,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至前1620年。

1975年山东胶县三里河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两件锥形铜器,为铜锌合金。

以上几件青铜器的发现,大致相当于原始社会末期,传说中的黄帝、蚩尤时代。地下出土实物有力地证明了至少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出现青铜器。我国古代青铜器史大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

(1)原始社会末期(约公元前30 世纪至前21世纪)

原始社会末期可以称之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开端。实物主要出土于上述文化遗址。由于刚刚进入青铜时代,无论是冶炼技术还是工艺都还比较幼稚,因此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制品不仅有青铜,还有红铜、黄铜。红铜黄铜的炼取工艺比较简便,它为人们进一步掌握青铜合金技术准备了条件。但它们的硬度不如青铜,尤其红铜较软,红铜工具的刃口很容易钝。而青铜不仅锋利、耐磨损,还有良好的抗腐蚀能力。这一时期除青铜外还有不少红铜、黄铜制品,正说明原始社会末期刚刚步入青铜时代。第二,青铜器种类很少,仅限于工具和兵器及装饰品,都是小件制品,如刀、锥、凿、斧、镢、镰、矛、镞、指环、铜镜等。第三,制造方法有冷锻的,也有冶铸的。且用单扇范铸出。

(2)夏代(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

 解放后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夏文化遗址,即考古上常说的二里头文化。文献记载夏代已有鼎之类的青铜容器。从考古发现来看,确实出现了青铜爵,经化验为含铜量92%,含锡量7%,是典型的锡青铜。青铜容器的制作,不仅工艺要求较高,必须合范铸器,而且也需要更多的原料,说明当时已真正进入了青铜时代。当然容器还是很少,器类主要还是工具和兵器,绝大部分是小件青铜器,如铃、戈、刀、斧、凿、锛、镞、鱼钩等。即便是青铜容器,质胎也很薄,大多没有纹饰,更谈不上铭文。

(3)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纪至前15世纪中叶)

解放后在郑州二里岗发现商文化遗址,是商代早期文化的代表。所出青铜器的最大特点是大量容器的出现。除了爵之外,新出现鼎、鬲、甗、簋、斝、觚、盉、盘、尊、瓿、卣、壶、罍等。遍及酒器、饪食器、水器等门类。而且酒器有规律地组合,以爵、觚为主,涉及鼎、斝。礼器系统的初步形成,是中国奴隶制宗法制度开始确立的一个标志。

本期前段承袭二里头文化期,器物铸造较粗糙,器壁很薄,到后段器壁开始变得厚重起来。纹饰增多,但仍然是单层花纹,比较简单。铭文仍未发现。

(4)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至前13世纪)

商代中期是指考古学文化上从二里岗文化期至殷墟文化期之间的文化阶段。尽管这一时期没有出现什么新的器种,但无论从形制还是纹饰、铸造工艺方面都有不少革新,产生了新的因素。例如早期三足器如鼎、鬲等,它们都有三足两耳,其中有一足与一耳在同一条垂直线上。换言之,在俯视的平面图上,这五点中有两点重合,形成四点配列式,给人以不平衡的感觉。而本期足与耳不再重合,成五点配列式,更符合力学原理。同时出现两层花纹,既有地纹,又有主纹。铭文开始出现,但字数少,比较简单。

(5)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

商代晚期指武丁至商纣王帝辛时期。其代表就是解放前发现的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这是中国青铜器的鼎盛时期,不仅重器增多,而且制作工艺精美,为后世所惊叹。器种方面,新出现觥、方彝、觚形尊、椭扁体卣、盂、豆、觯等器。出现三层花纹,而且不少铜器通体饰花纹,工艺复杂,形状瑰异,堪称珍品。酒器组合仍是爵、觚、斝。尤为重要的是铭文增多,最长达48字。青铜礼器形制、纹饰的复杂与铭文的增多,标志着中国青铜文化已进入它的成熟期。

(6)西周早期(武王至昭王)

周承殷制,所以表现在青铜文化方面,无论是形制、纹饰、铭文书体、冶铸工艺都和商代后期相仿佛。有四点不同之处。一是酒器如爵、觚、觥、方彝开始减少,证实文献所说周人记取殷人酗酒亡国的教训是可信的。新出器形很少,饪食器增多。从器物总量上说超过了商代,显示了不断提高的生产力水平。二是器物组合逐渐转为爵、觯及鼎、簋。三是列鼎制度的出现。文献记载,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证之考古发现,基本可信。宝鸡竹园沟西周早期l号墓已出现大小相次的三件一组列鼎。列鼎制度深刻地体现了周代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宗法礼制在青铜器上的典型反映,标志着铜器的藏礼作用在西周达到了顶峰,说明中国奴隶制在西周已进入全面鼎盛阶段。第四,大量长篇铭文的出现,涉及祭典、宴飨、田猎、征伐、赏赐册命等等方面。如武王时利簋32字,成王时何尊122字,康王时矢令尊186字,大盂鼎291字,每篇铭文都抵得上《尚书》一篇,弥足珍贵。

(7)西周中期(穆王至孝王)

如果说西周早期还保留了较多的商代铜器风格的话,那么西周中期自穆王始,商文化因素逐渐消失,强烈的周文化风格开始确立。商代遗存下来的器种如爵、角、觚、斝、觯、罍、方彝已减少或消失,出现簠、盨、匝等新器种。商代最为盛行的纹饰饕餮纹、夔纹已失去主导地位,即使残存者也变了形体,与原先意义的饕餮纹、夔纹有所不同。几何纹饰如环带纹、窃曲纹占居主导地位。书体也由商代波磔体,而逐渐变为上下等粗的“玉著体”。族徽铭文已罕见,长篇铭文较之早期更多。

(8)西周晚期(夷王至幽王)

商代传统酒器如爵、方彝等彻底消失了。尊极为罕见。器制简朴,铸造也往往显得粗陋。商代至西周早期铜器给人的那种瑰异、富丽感已消失。传统纹饰夔纹、鸟纹等绝迹,常见纹饰是窃曲纹、重环纹、环带纹、瓦楞纹等。铭文多长篇,著名者如毛公鼎,497字。有些铭文行款错漏,字体潦草。

(9)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至前650年)

青铜器的形制、纹饰等方面都与西周晚期相似。也有一些变化。王室和王臣的青铜器遽减,而诸侯国的青铜器占有主导地位。除继续使用西周晚期的纹饰外,还出现了蟠螭纹,纹饰较粗疏。长篇铭文很少,书体无大变化。

(10)春秋中期(公元前650年至前550年)

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衰落,礼器减少,媵器,弄器增多,向实用方向发展。向消失,新出现敦、鉴等器种。纹饰较春秋早期规正,显得精细。

(11)春秋晚期(公元前550年至前476年)

本期青铜器形制比较复杂。由于分铸法和焊接法的普遍使用,制造出莲鹤方壶那样工艺高超的精品。出现觚形尊、提梁盉,敦很流行。纹饰繁缛、富丽、细密。铭文以自作用器为多,有关史实的文字很少。

(12)战国早期(公元前476年至前350年)

本期青铜器的器形,与春秋晚期相近。也有些特殊之处,如扁圆形短足鼎、鬲口有一圈圆盘的颅、莲办盖壶等。采桑纹、燕乐纹、水陆攻战纹、狩猎纹等新纹饰出现,很典型。记事铭文大为减少。

(13)战国中晚期(公元前350年至前221年)

由于铁器开始普遍使用,青铜器减少。特别是大件铜器罕见,小件铜器如剑、铜币、玺印、符却很盛行。素面铜器多,纹饰减少,刻纹画像出现,镶嵌技术发达。铭文一般很短,多是“物勒工名”之类的内容,字体纤小。

(14)秦汉时期

秦汉已不属于中国的青铜时代,所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本文将不涉及。作为青铜时代的终结,这里作一简单介绍。秦汉铜器更趋向于实用,因此器形显得精巧、轻便,几乎没有纹饰,铭文也很少,记载器物的容量(斤两)、纪年、作坊名称、工官名。书体有小篆、隶书、楷书。新器种主要是洗、博山炉、谯斗、钟钫、宫灯等。

综上所述,中国青铜时代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到战国末年结束,跨越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经历了大约两千多年时间。青铜器形制、纹饰、铭文及其书体、组合、铸造工艺的发展,无不和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息息相关。青铜器各个时代的特点,它的每一步演变,都孕含着深刻的历史内容。因此我们鉴定青铜器,首先应从宏观角度,从整个青铜器的发展演变中找出它自身演化的序列来,这样在鉴定每一件、每一批青铜器时,能很自然地找出它在青铜器发展序列中的位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