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服务 >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绞胎瓷器:纹理多变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朵奇葩

2018-06-09 03:25:00

在安徽博物院展厅里有一件唐代绞胎瓷枕(见图),因其纹理杂揉变幻,图案繁而不乱,神韵自然天成,而备受专业人士啧啧称赞,吸引无数观众驻足观赏。

这件瓷枕高7.1厘米,长15.2厘米,宽10.5厘米,1959年安徽省亳县武次河出土。瓷枕形状略呈长方体,四角及边棱修圆,其中一面挖有一个小圆孔(瓷枕中空,留一小孔是为了防止瓷枕在烧造过程中炸裂),枕面以黄、褐两色绞胎泥制成菱形图案,菱形周边及其他四个面均有纷繁变化的黄、褐绞胎纹理,古朴雅致,耐人寻味。

绞胎,又称作搅胎”“绞泥”“透花,日本人称之为鹧鸪斑,西方人称其为大理石纹,它是我国唐代制瓷业中开始出现的一个新工艺。其制造工序是:先使用白、褐或黄、褐两种色彩的瓷土分别制成泥条,然后像拧麻花一样相间揉合在一起,之后拉坯成形,于是瓷胎上就形成了像木纹一般的两色相间纹理,最后在胎体上施一层透明釉,入窑焙烧就制成了一件绞胎瓷器。

绞胎瓷器以其变化多端的纹理、自然天成的神韵,而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朵绚烂的奇葩。从绞胎瓷的工艺风格看,其效仿了同一时期犀皮漆器的风格特点,又具有唐代民间艺术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以生机勃勃的艺术生命力。这种制瓷技艺最为流行的时期主要在晚唐至五代时期,绞胎瓷器的器型不是很多,主要有碗、杯、三足小盘以及这种长方形小枕等。就这类绞胎瓷枕而言,主要出土地点在河南、陕西两省及周边地区,据专家考证其生产地应是唐代巩县窑(窑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巩义市),而本文介绍的这件绞胎瓷枕出土于安徽省亳县,即今天的安徽省亳州市,这里与河南省紧邻,距离巩县窑产地不远,并且风格与巩县窑窑址上发现的绞胎枕瓷片风格妥合,应为唐代巩县窑所生产的产品。

另外,有意思的是在出土的绞胎瓷枕中,有些刻有杜家花枕”“裴家花枕等字样,因而可知这类绞胎枕在当时被称作花枕。众所周知,宋代白釉、青白釉瓷枕枕面常有刻花、印花纹样,宋元磁州窑则生产白地黑花枕,然而唐代瓷枕多为单色无纹饰的黄釉、黑釉瓷枕,因此晚唐出现的绞胎枕,以其有丰富变幻的纹样而使人耳目一新,称其为花枕想必正是源于此。而这些花枕又是由不同姓氏的窑户生产,打上这些字样有宣传广告的作用,这也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与市场意识的初步萌发。

安徽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唐代绞胎瓷枕,器型精致规整,釉面匀净光亮,褐黄两色绞胎纹饰富于变幻,纹理犹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流淌,布满全器,异常美观。更难得的是历经一千多年,保存如此完好,实为唐代绞胎瓷中稀见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