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陶器有哪些种类?
2018-04-05 12:58:00
陶器是以粘土或粘土、长石、石英等为主的混合物为材料,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入窑在800℃以上温度焙烧而成的物品。陶器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第一个发明创造,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我国制陶历史很悠久,一万年前就有了制陶,目前发现最早成型的陶器出土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距今八千年。陶器出现后,广泛用于人类生活,从用途上陶器分陶器皿、建筑用陶、丧葬明器、艺术陶塑等。
陶器皿主要是流行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生活用具,秦汉以后主要用于随葬。建筑用陶和丧葬明器包括建筑明器、陶水管道、建筑砖瓦等。陶建筑明器为建筑模型,主要用于墓中随葬,流行于秦汉以后。陶水管道主要用于城市排水,是由城内向城外排水的地下建筑设施,最早发现于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晚期的古城遗址中。
砖瓦为陶制建筑材料。过去有“秦砖汉瓦”之说,但考古资料证明,自西周就出现了瓦,战国出现了砖。瓦又有板瓦、筒瓦、瓦当等,还有瓦钉。板瓦、筒瓦指两种不同形状的瓦,在房顶上配合使用;瓦当是挡瓦的构件,用在筒瓦的前端屋檐部位,有半圆形瓦当和全圆形瓦当两种,上面装饰有许多图案;瓦钉是一种固定板瓦、筒瓦的构件,使之不易从房顶脱落。砖有大条形砖、小条形砖、方形砖、梯形砖、三角形砖等,分别用在铺地、建造墓壁、台阶等不同部位。这些砖除少数为素面外,大多数都有图案,秦汉以前大条形砖中除实心砖外还有不少空心画像砖。
艺术陶塑包括陶俑、陶塑动物等,主要用于随葬,流行于秦汉以后。尤其以汉代和唐代较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陶塑艺术成就。
从质地分,陶器有红陶、黑陶、灰陶、白陶、硬陶等,从装饰分有彩陶、釉陶、绘彩陶器、三彩器等。红陶是陶器中首现出现的一种,流行于8000年5000年前。新郑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为红色和褐色,多为素面,用手制成,陶质疏松易碎,具有早期陶器的特征。
彩陶是指在陶胎上用红、黑、白、赭等颜色绘制几何、植物、动物、天象等纹饰图案的陶器,出现于新石器中期。由于此类文化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因而得名仰韶文化。它流行于五六千年前。三门峡庙底沟、郑州大河村等地出土的彩陶都是这种文化的代表。
黑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流行于四五千年前。黑陶中有细泥、泥质、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壳黑陶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之美称。
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中就有发现,但主要流行于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的灰陶不仅较之红、黑陶胎质更加坚密,而且外表雕刻、堆塑、印制有图案和花纹。
白陶是指表里和胎质都是白色的一种陶品,它是用瓷土或高岭土烧成,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白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流行于夏、商,特别是商代后期。到了西周,由于硬纹陶器和瓷器的出现,白陶不再烧造。
硬陶的胎质比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器表拍印几何图案,所以又称“印纹硬陶”。它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流行于商至战国时期,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方。硬陶含铁量较高,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其胎质原料已基本接近原始青瓷。
釉陶是汉代出现的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器表施釉,外观很像瓷器,但它的胎质、火侯和瓷器有本质的区别。釉陶有红、黄、褐、绿等色彩,以绿釉为最多。有些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发现有一层银白色的光泽,格外别致。釉陶的出现奠定了陶器装饰艺术发展的新基础,与后世的三彩及琉璃、珐华釉的出现有直接渊源关系。
绘彩陶器是在烧成的素陶胎上作画,二次入窑再烧,其图案鲜艳动人。出现于战国时期,流行于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与彩陶相比色彩虽然鲜艳,但容易脱落,而彩陶是在胚胎上绘画一次入窑烧成,因而连接紧密,不易脱落。
三彩器是以粘土或高岭土作胎,施多彩釉烧制而成的低温铅釉陶器,由于釉料熔融后,釉色自然调和流淌,互相浸润,从而形成斑斓璀灿的色彩,异常热烈艳丽。
根据用途,陶器皿可以分为食器、水器、酒器、盛贮、葬具等。食器主要有鼎、鬲、甗、钵、豆等。鼎、甗、鬲为蒸煮食物用具,钵是吃饭用具。水器主要有尖底瓶和壶、杯等。尖底瓶上部为长颈小圆口,鼓腹,底部为尖形,两侧有双耳,可以系绳,到河边汲水用。这种瓶一进水中就自动倾倒,灌好水后会自动立起,蕴含着现代物理学的重心原理。酒器主要有爵、角、鬶、斝、盉等。爵、角、鬶为饮酒用具,斝、盉为调酒、温酒用具。盛贮器是盛放粮食、食物等的用具,主要有盆、罐、瓮、缸等。在原始社会还有一种专门盛放儿童尸骨的陶棺,不少做成上尖下圆的圆锥体,上面还留有小孔,为灵魂出入口。另外,还有用大的生活用具做葬具,如鼎、缸、盆、尖底瓶等,由其中任何两件扣在一起代替陶棺。